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暑期我校60余支“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伍圍繞“非遺文化青年保護行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青年作為行動”“推進鄉村振興青年賦能行動”“傳承精神譜系青年宣講活動”“民族團結青年實踐行動”“生態環保青年擔當行動”等七大行動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連日來,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鄉土中國深處,在“自找苦吃”中收獲“青春甘甜”。科大學子或腳踏田間阡陌,感受沃野芳香;或深入企業一線,在生產實踐中體悟勞動的意義;或下沉社區,不斷賦能基層治理的完善……他們用辛勤與汗水在祖國大地書寫著青春答卷。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與醫藥學院)
追光逐影隊抵達華州皮影博覽園進行調研學習,開展非遺物質文化——皮影戲線下問卷調查和訪談活動,對皮影戲文化的來源、發展史以及發展現狀進行了解學習,隨后團隊又到狄寨街上的孫家溝村拜訪王學坤老人,在王學坤老人的指導下自己動手體驗燈籠制作全過程,老人耐心地為實踐團成員講解制作燈籠的步驟及注意事項。在這場社會實踐中,團隊成員切身體會到了中華非遺文化的寶貴價值和發展前景,更立志于傳承好、發展好中華非遺文化,利用自身學識做非遺文化的守護者。

汲三創兩遷力量,聚科大時代新聲實踐團通過采訪知名校友、搜集整理“三創兩遷”故事,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形成設計作品,轉化為文創產物,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推動“三創兩遷”精神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創兩遷”精神的傳承需要一代代科大學子不懈奮斗。實踐團將不負使命,繼續探索陜西科技大學的創業發展路,搜集更多“三創兩遷”故事,弘揚“三創兩遷”精神,當好大學文化的“傳承者”。

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的重要講話重要論述精神,“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國行”科普實踐團堅決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今年夏天,“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國行”科普實踐團再度出征,以“微生物與食品安全”為切入點,下發調研問卷,直擊食安熱點;應用快檢技術,護航食品安全;開展科普宣講,倡導健康理念。爭做食品健康公益的領航者、踐行和守護者。

馬克思主義學院
夏日炎炎,變不了馬院學子對真理的追求;跋山涉水,斷不了馬院學子對社會的思考。今年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回應和探索當今社會的關鍵議題,引導青年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研究問題。引導學生們做到堅持知行合一,于實踐中長才干;堅持問題導向,于思考中受教育;堅持家國情懷,于社會中做貢獻。

陜西科技大學紅色基因·薪火傳承研究生宣講團與張家寨鎮河江村村委會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圍繞基層黨建進行實地調研和宣講。在宣講活動中,宣講團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促膝交談,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交流互動的宣講方式,了解黨員群眾對于家鄉發展的感悟,真正做到實踐一方,服務一方,為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承擔起青年責任。

陜西科技大學以夢為“馬”·一起“黔”行研究生社會實踐團赴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張家寨進行支教、調研以及助力非遺傳承。志愿者們結合當地實際設計支教項目,在志愿者們的精心準備下幫助孩子們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能力。此外,實踐團還在當地舉辦了一場民族服飾的走秀,讓觀眾們親身感受到民族多彩文化的魅力以及鄉土文化的溫情。
阿爾斯特學院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行動踐行青年擔當。阿院學子不懼夏暑在實踐中走進社區,傾聽民意民聲;深入基層,了解國情省情。在返鄉實踐中貢獻青春力量,在志愿服務中展現青春擔當,他們以青年之聲弘揚時代之音,展現著新時代的青年風貌。

“同心圓”暑期社會實踐團抵達回民溝村進行入戶走訪調研。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與多個回族村民進行了親切交流,了解到回民溝村村民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團結努力改變以往就醫難等問題的奮斗歷程。近年來,全村聚焦民族團結,通過營造良好鄉風、民風,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提高村級組織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了讓廣大群眾真正受益,真正滿意。

鄉韻青年行動隊在山西省沁縣圍繞當地鄉村振興產業之“米”“水”“研學”“文旅”四個方面開展了系列實地走訪調研,并深入團縣委、鄉村振興局、沁州黃鎮、冊村鎮、漳源鎮等單位開展了座談交流。實踐團成員們切身感受到了沁縣建設“三晉花園·水美名城”的資源優勢。也了解了沁縣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黨政凝心聚力抓產業,集聚資源促振興的魄力和擔當,更堅定了投身鄉村振興、祖國建設的決心。

“木小方”數字化賦能青木川便民政務平臺在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開展了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實踐團通過實地走訪與當地居民面對面交流,對青木川的基礎建設、旅游治理和居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此次社會實踐讓成員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之治的基層形態,未來,“木小方”項目實踐團將持續關注數字化政務服務平臺的使用情況和青木川鎮的發展情況,繼續為青木川鎮的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為促進當地的繁榮與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為中國鄉村振興事業注入青年的活力。
(核稿:李鵬 編輯: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