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19時,我校第五期“博學講堂”在3號教學樓學術報告廳舉行。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東博士為300余名師生作了題為“文化產業與創意設計”的學術報告。
在報告開始之前,趙東以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對于“文化產業”一詞的提法和定義為切入點,拉開了本次學術報告的序幕。他在報告中系統梳理了文化產業的概念演變,由表及里地剖析了文化產業的內涵。他認為,文化產業包括以書籍、唱片、音樂磁帶等為代表的文化財產,以廣播、影視、音響設備等為代表的文化設備,以及以發射機、接收器等為代表的文化傳播載體,而由此產生的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以及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是當今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他提到文化產業內涵深厚,并將逐步影響滲透至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趙東結合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十三五”規劃》中的文化產業部分的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已從“進行時”到“完成時”的發展;國家從“重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到“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體現了對于新興文化載體的重視和運用;公共服務從“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到“向基層傾斜”釋放出要下大力氣,緊密圍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由點及面的給廣大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此同時,還提到重視“體系”建設、重視“網絡文化”建設、重視“傳統工藝”振興等內容,特別強調此次全會中尤其重視對于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
報告最后,趙東也結合《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內容,對文化產業、內容產業以及創意產業三者的關系和區別進行梳理。他表示,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關鍵在于提升其內涵和創造力,這需要不斷的文化積累作支撐,也只有這樣“中國制造”才能真正達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水平。他勉勵在場師生,這是屬于設計師和文化創意者的黃金時代,作為青年學子,要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增強文化自信,汲取傳統文化的有益營養,不斷提升自己的設計力、創造力。

(核稿:詹秦川 編輯:杜楊 學生編輯:王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