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引領廣大青年學生認真領會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青年學生,校團委以“青春建功十三五 攜手共筑中國夢”為主題,于今年5月全面啟動了2016年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7月,我校37支實踐團隊先后奔赴全國各地,在理論普及、國情社情觀察、科技支農幫扶、教育關愛服務、傳統文化弘揚等領域展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們將通過社會實踐與社會觀察、志愿服務、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等領域的有機結合,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圓滿完成
2016年暑期,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4支社會實踐團隊分別奔赴北京、上海、江蘇等四個省市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尋訪抗戰老兵、感悟知青精神、關愛特殊農民工群體等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工作傳承中謀求創新、做貢獻促受教育長才干,圓滿完成了各項實踐任務。
攜愛前行?溫暖綻放社會實踐團。7月15日至7月22日,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攜愛前行,溫暖綻放”赴柞水實踐團隊在商洛市柞水縣杏坪鎮中臺村中臺小學進行了為期七天的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按照教學、調研和晚會三個篇章有序展開。實踐團通過科技實驗課,手工課,思想輔導課和話劇、歌曲、舞蹈等藝術課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用愛心傳遞知識,為留守兒童講述大學生活的美好,激勵孩子們樹立理想,努力學習奮力圓夢;實踐團通過走訪調研,深入了解留守兒童家庭情況,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為當地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供參考;活動最后,實踐團和孩子們一起舉辦了“攜愛前行,溫暖綻放”文藝匯演,展示實踐活動以來孩子們的進步和友誼。實踐過程中,我校黨委副書記溫鋒親切慰問了實踐隊,對實踐活動安排、安全保障等關切詢問并指導強調,使實踐團隊備受鼓舞。

短短七天,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建立了溫暖融洽的友誼,走進了留守兒童的內心,感動孩子們的同時,也感動著自己,感觸著社會,深刻領悟到青年要關注社會,更要通過社會實踐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積極參加各項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筑夢追夢。
紅色記憶?老兵的中國夢社會實踐團。7月14日至7月22日,“紅色記憶·老兵的中國夢”關愛老兵服務團于赴延安吳起開展了為期九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圍繞“重走長征路、助老兵圓夢”這一主題,以老兵、基層群眾、當代大學生、少年先鋒隊四個群體的聯系互動為重點和突破點,以尋訪老兵、建立紅色老兵聯絡點、重走長征路和活動成果展等特色活動為載體,切實關愛老兵,傳承弘揚紅色精神。團隊在延安八一敬老院和吳起社會福利院,探訪了19位抗戰老兵,為他們送去生活用品以及團隊精心制作的皮革印章,拓制了老兵留念足印。實踐團又先后前往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吳起革命勝利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看革命史,固愛國情、樹報國志,實踐團還與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簽訂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并將精心制作的由12所高校共同繪制的紅軍長征皮革地圖贈予紀念園。

感悟知青精神?砥礪青春品質?編織青年夢想社會實踐團。7月9日至7月25日,旨在激勵當代青年學生艱苦奮斗,鼓勵當代青年人去基層建功立業的“織青”暑期社會實踐團,以“感悟知青精神,砥礪青春品質,編織青年夢想”為主題,以研究知青精神、記錄知青口述歷史為主要內容,相繼走訪了西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與陜西師范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上海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等機構進行交流座談,深入了解知青精神。實踐團獲贈知青研究書籍報刊300余份,累計采訪知青183人,記錄口述資料近3萬余字,拍攝采訪視頻50余小時,并與中國知青網、上海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等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為進一步搜集知青口述資料、研究知青精神奠定了理論基礎。活動受到中華教育網、中國網、今日頭條、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等網站報道50余篇。實踐團與西安外國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相關學生組織達成合作意向,在3所高校成立“織青公益團”分站,持續推進關注和研究知青活動的擴展。

“拂塵輕飛”社會實踐團。7月15日至7月21日,“拂塵輕飛”關愛塵肺病農民工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山陽縣西照川鎮開展了為期7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整個實踐活動分為實地調研、家庭走訪、政府及相關公益組織座談和塵肺病宣傳等四個部分。團隊一行9人,分工明確、計劃詳細,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深入尋訪,了解到村莊里確診的塵肺病患者達76人,村民表示,在這片深山里的農民工,文化水平不高,早年在礦井打工時沒有得當的防護措施,也沒有意識到塵肺病的嚴重性,直至患病他們才開始認識到身體的問題,但是一直沒有有效的治療途徑。針對這一情況,實踐團隊成員通過自己微薄之力為他們發聲,多方籌措資源,聯系社會相關幫助機構,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學以致用,知識改變民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2016年暑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三支社會實踐團隊分別赴太白縣、定邊縣、柞水縣等地區,緊扣學院專業特點和地方需求,傳承性開展了一系列特色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先后得到網易陜西站、榆林新聞聯播、陜西廣播電臺、塞上明珠網等多家媒體的報道與轉載。
青蔥初見,邂逅太白的萬里青蔬7月13日由材料學院16名同學組成的“材子去哪兒”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前往寶雞太白縣開展蔬菜銷售調研實踐活動,旨在深入調研太白縣蔬菜銷售的相關問題,借助實踐團隊力量,擴大宣傳,呼吁更多的社會人士關注當地蔬菜銷售現狀。實踐團深入農村,走訪當地農戶,傾聽農民心聲,共調研了13個村莊,走訪了60余戶人家,收集了第一手材料,了解了太白縣蔬菜銷售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蔬菜滯銷問題,二是蔬菜銷售價格下降問題。團隊在整理調研資料,結合自我資源,發揮團隊力量的基礎上,針對蔬菜銷售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與意見,得到了太白縣團委的支持與肯定。
尾礦沉積,愿為漫山黃土中的那一支綠璃。材料學院“綠璃”實踐團7月14日至7月21日在商洛市柞水縣開展尾礦處理,公益反哺實踐活動。實踐團聯合了材料學院、管理學院、理學院的力量,達到“跨學院、多層次”的要求,通過對當地尾礦問題的深度調查,研究出利用尾礦生產產品的技術專利。研究生在殷海榮老師的指導下探索出的尾礦利用技術可將尾礦加工成泡沫玻璃保溫材料、人造石、微晶玻璃等材料。同時,針對于團隊走訪中發現的當地貧困導致的當地孩童“營養結構單一”問題,團隊開展“牛奶計劃”,利用尾礦產品“快樂琉璃棒”及DIY琉璃圓盤擺臺,通過“快樂琉璃操”公益匯演,為山區孩子每天喝上一袋牛奶募捐。團隊的“牛奶計劃”已得到柞水縣政府的鼓勵稱贊和大力支持,并簽訂合作協議。
三年堅守,藏在枯涸里的那一汪凈水的不渝。7月14日至7月21日,陜北健康水源夢實踐團在陜北白于山區開展了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活動。陜北白于山區地處黃土高原,涉及榆林市的定邊、靖邊、橫山三縣和延安市的吳起、志丹、安塞、子長四縣,曾被稱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年平均降雨量僅為316. 7毫米,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00米以下,地表水源缺乏且多為高氟水和苦咸水,所以當地群眾只能靠收集的雨水生活。基于這樣的背景,“源夢”團隊經過三年的調研、研究,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研發出“生物慢濾凈水器”,計劃通過三年時間的投入使用,讓500戶當地群眾喝上干凈水、健康水,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力量。本次實踐“源夢”團隊抵達榆林市定邊縣姬塬鎮公益發放凈水器,并通過“愛水課堂”的形式,免費贈送100臺生物慢濾凈水器,手把手教會當地居民凈水器,讓他們真正掌握凈水方法,喝上健康水,做到“授人以漁”。在實踐過程中,團隊的工作不僅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也獲得了居民們的大力好評。
專業服務基層,熱火奉獻青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7月14日至22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治理科技扶貧社會實踐調研團”和“尋訪大學生村官社會實踐調研團”兩支校級重點團隊分別赴銅川、寶雞開展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赴王石凹村環境治理科技扶貧社會實踐調研團。7月14日至21日,環境治理科技扶貧社會實踐團15名成員以“專業聯系實踐,科技傳遞夢想”為主題,赴銅川市印臺區國家級特別貧困村王石凹村開展專業特色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形式包括與村委會座談和對村民走訪調研,調查當地農作物種植及生長情況,對當地礦區及周邊農耕地、荒地、居民生活區域等地進行土壤采樣等。實踐團成員經過70多公里長途跋涉,共采樣80余份,帶回學校相關實驗室進行土壤檢測分析,形成當地土壤檢測報告及治理方案。此外,實踐團通過播放環保視頻、發放無紡布環保袋等形式,組織環保宣講會,增強村民環保意識。實踐團致力于通過土壤檢測及分析,為當地農作物種植、養殖業發展提供科技保障,服務于王石凹村脫貧致富與環境保護。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引起了當地媒體的多方關注,銅川市電視臺和銅川日報分別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專門報道。
赴寶雞尋訪大學生村官社會實踐調研團。7月15日至22日,尋訪大學生村官社會實踐團14名成員赴寶雞市鳳翔縣、隴縣等地,開展大學生村官尋訪調研工作。他們以“一樣的青春,不一樣的選擇”為主題,深入基層,關注大學生村官群體,通過采訪大學生村官及當地村委會、村民,了解大學生村官的擇業初心、工作和生活現狀等,記錄他們身上“立志服務基層、心系百姓”的一腔熱血和時代精神,形成調研資料。此外,實踐團還邀請了隴縣當地書法界、戲曲(秦腔)屆人士和大學生村官一道在隴縣文化館舉辦了“文化交流學習會”,在展現當代大學生青春活力的同時,學習了我國優秀文化藝術,通過節目形式展現了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優秀品質。此次社會實踐受到了隴縣電視臺、天天快報、鳳翔視窗、今日鳳翔等多家媒體專題報道,活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用才能做貢獻,為青春增光彩:文理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2016年暑期,文理學院兩支社會實踐隊分赴山西省聞喜縣裴柏村和西安市戶縣周貴坊小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分別以“家族文化調研”和“養成教育”為主題,用自身才能為社會做貢獻,在志愿服務中給青春增添光彩。
“傳家”家族文化調研實踐團。實踐團以“傳家之文化,承族之源流”為主題,于7月15日,赴山西省聞喜縣裴柏村開展為期7天的家族文化調研。實踐團通過訪談各個年齡段的村民和觀閱清朝三代裴氏人編撰的裴氏家譜并聽取裴氏老者對裴氏家族“忠孝廉”家訓的闡釋,對裴氏家族文化進行了初步調研;通過參觀聞喜縣博物館、文化館,在文物和歷史遺跡中探尋裴氏家族文化。實踐團將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整理,制作“傳家”之裴氏家族文化手冊,通過文字和圖片將裴氏家族文化呈現出來,初步設計“傳家”家族文化公益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講述家族文化故事,將中國古老而珍貴的家族文化借助新媒體進行宣傳。同時,實踐團走遍裴柏村取景選材,拍攝“傳家”家族文化宣傳片,力圖將裴氏家族文化更全面的展示出來。

實踐團以家族文化挖掘和傳承、弘揚為己任,得到當地群眾的普遍關注和支持。
“養成教育”社會實踐團。實踐團以“發展養成教育,促進文明進步”為主題,于7月13日,赴戶縣開展了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為目標的留守兒童支教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出發,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將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帶入學生生活。

實踐團帶領小學生進行禮儀學習和個人衛生整理,引導學生們知禮學禮;指導學生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信上只言片語雖稚嫩卻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感激,以此激發感恩父母;組織孩子們打掃教室、操場,并將安全意識融入到繪畫當中,使孩子們在畫畫中掌握基本的安全意識,以此培養環保和安全意識;組織學生舉辦了一場趣味運動會,引導學生從手機、電腦中走出來,養成熱愛運動的習慣,從小增強自身體質。支教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贏得了孩子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核稿:鄭東 編輯: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