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實驗成果走向市場,服務社會,是高校科研工作者面對的一道難題。我校輕化工過程節能環保關鍵設備及控制工程創新團隊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探索了產學研無縫對接的科研模式,取得了有效的工作經驗。陜西日報于7月26日在科教新聞版頭條的“科技前沿在陜西”欄目,以《一個高校創新團隊的產學研之路》為題,進行了深度報道。
新聞通訊內容如下:

攻克一項技術 轉化一個產品 造就一個龍頭企業
一個高校創新團隊的產學研之路
如何讓實驗室的成果走向市場,是擺在高校科研人員面前一道實實在在的難題。然而,在陜西科技大學輕化工過程節能環保關鍵設備及控制工程創新團隊帶頭人湯偉看來,成果轉化根本不是“事兒”。團隊每攻克一項技術,就能很快轉化成產品,并帶動相關企業成為行業龍頭企業。
成果轉化不是“事兒”,源于團隊多年形成的企業、高校和研究所產學研無縫對接的科研模式,以及多學科背景科研人員“按需組合”協同創新。
1、團隊組成不靠“血緣”,不搞“拉郎配”,是根據科研任務“按需組合”
陜西科技大學輕化工過程節能環保關鍵設備及控制工程創新團隊是我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支持的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之一。近年來,團隊以輕化工過程節能環保關鍵設備研制技術及集成優化控制技術為中心研究課題,研發出了大量能夠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科研成果。其中,采用變頻風機的氣墊式流漿箱控制系統、造紙機能耗協同控制系統、中高速衛生紙機整機控制系統等產品打破國際壟斷,占據了國內相關設備三分之一的市場,還作為高端裝備制造出口到俄羅斯、南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如果你仔細看團隊的構成簡介,就會發現該團隊的成員單位,不僅有高校、研究所,還有兩家高新技術企業,團隊10名核心成員的專業方向涵蓋了自控、機械、輕工、環保等多個學科領域。湯偉介紹,他們中間沒有老師、學生的“血緣”關系,也沒有為了達到團隊組成指標的“拉郎配”,都是根據研發需要自由組合。
湯偉的辦公室貼著一張6米多長的造紙工藝流程圖。他介紹,造紙工藝流程復雜,不同階段的流體、介質、壓力都不同。團隊主要研究其中關鍵設備及控制技術。
“這樣一個研究方向的團隊,一開始只有自控和機械專業。由于我們做的是造紙工藝控制設備,后來自然而然造紙學院相關研究人員也就加入進來了。同時,造紙和皮革很多工藝流程相似,在攻克造紙關鍵設備的時候,皮革專業的研究人員進來,我們又拓寬了設備領域。再后來,隨著生產對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工藝的需求,環保專業的研究人員也就加入了。”在不同專業研究人員加入進來的同時,團隊根據系統控制需要,還引入了一位數學專業的博士。
多個學科按需組合為團隊的研發帶來了創造性的提升。團隊通過對造紙過程中相關二次變量建立數學模型,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造紙制漿過程“打漿度在線軟測量”、中高速衛生紙機“紙張定量在線軟測量”等技術,大大提升了裝備儀器的市場競爭力。
2、高校和企業要分別做自己擅長的事,用長處補“短板”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針對我國造紙工業存在的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低、水平落后的現狀,陜西科技大學(原西北輕工業學院)便成立了以從日本留學歸來的王孟效教授為所長的微機應用研究所。該研究所當時隸屬于學校科技處,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高科技產業實體,也是最早進入我國造紙行業的控制工程公司之一,專門從事制漿造紙行業測控系統研發、工程服務、人才培養及科研成果應用推廣工作,為造紙企業提供整機全集成自動化解決方案。
之后,研究所隨學校更名而相應地更名為陜西科技大學微機應用研究所。2006年經股份制改造,形成了陜西西微測控工程有限公司和陜西科技大學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兩個分支。前者作為生產企業,為流程工業提供集散控制系統;后者作為隸屬于陜西科技大學科技處的研發機構,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科研原動力。這樣,就構成了企業、高校和研究所三位一體的產學研無縫對接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模式。
中試環節投入高、風險大,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必然環節,也是很多科研成果無法順利產業化的“卡脖子”環節。“實驗室中的很多成果仿真效果相當好,但實際上卻會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通過中試不斷驗證、改進。”在湯偉看來,很多實驗室的成果事實上都是在“交學費”,這個“學費”往往大于國家投入。“那么,這個單誰來買?后果誰來承擔?”團隊中與科研人員綁在一起的企業,便理所應當要承擔起中試的職責。
企業在為科研風險買單的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回報。西安維亞造紙機械廠,從一家小民營企業,迅速成長為國內最大的造紙機流漿箱供應商;陜西西微測控工程有限公司,也成為高新技術企業、“雙軟”認證企業,是國內行業領域龍頭企業。
這種高校、研究所、企業三位一體的模式,使得研究成果的實驗室研發、小試和中試都能在“體內”完成,一旦中試成功,便能順利迅速產業化。“在產學研合作中,要做自己擅長的事兒。高校科研人員擅長科研攻關,企業擅長開拓市場,要用別人的強項補上自己的短板!”
3、呼吁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讓更多成果服務經濟發展
剛剛召開的“科技三會”,被認為是“科學第二春”的到來。作為一名高校科研人員,湯偉也期待能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紅利”,用知識回報社會。
湯偉介紹,早些年在跟企業的合作中,企業沒有實力給科研人員支付“報酬”,也為了更好地實現“技術捆綁”,便給予科研人員一定的股份。這些在市場經濟中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做法,有時也會招惹一些“非議”。
“希望國家和省上能有更多措施,掃清體制機制甚至觀念上的障礙,鼓勵更多科研工作者用專業知識服務經濟發展。”
作為在高校產學研一線的科研工作者,湯偉也呼吁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成果技術轉化的效益不易量化,但不能因為難以評價量化,就用SCI、EI這些簡單的衡量標準一刀切。”他建議,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多下些功夫,實地考察成果轉化對地方經濟帶來的影響,從而制定出科學、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相信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科研人員的舞臺將更加廣闊。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陜西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陜西日報》電子版報紙鏈接如下: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60726/html/page_12_content_000.htm
(核稿:方潤澤 編輯: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