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學校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按照學校“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堅持培養與引進并舉”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為加強教師培養,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我校相繼出臺《陜西科技大學專任教師學歷提升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師資隊伍培養實施辦法(試行)》等新政策,申報學歷提升、國家公派出國訪學、國內一流高校訪學、博士后進站研究等教師培養項目人數高漲,現開設【師資培養志】專欄,介紹在教師崗位,不斷追求上進、勇攀高峰的教師風采。

齊勇 男,中共黨員,工學博士,1982年出生于陜西銅川。2011年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后入職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系。主要從事數據挖掘、機器學習、醫療圖像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代課程包括計算機網絡、圖論、android程序開發,并負責我校ACM-ICPC程序設計競賽培訓的教學工作。
培訓簡介:
4月26日至27日,青年教師齊勇赴北京師范大學參加2017年“優化教學策略,實現卓越教學”系列學術講座會議。丹麥奧爾堡大學凱瑟琳?奧特萊斯?卡斯(Kathrin Otrel-Cass)博士對問題式學習(PBL)教學法及工程學和自然科學專業運用實例分析、清華大學楊國華教授對討論式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Peter Jones博士在轉化學習理論的深入講解和討論,均分享了有效促進大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及研究發現,為與會國內外高校教師搭建了一個開放、分享、互助、學習的平臺。北師大督導團團長、76歲高齡的尹冬老師一行,也為老師們展示了老一代教育工作者兢兢業業、激情壯麗的風采。
培訓感悟:
優化教學策略 實現卓越教學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教學方法
“教師是帶著陽光行走的人。”——這是與會老師一致的想法。PBL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轉化學習、混合學習這些都不是最新的教學理論,但細致地應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仔細評估教學效果,長期跟蹤學生的反饋和意見,這些細節無形中都體現了這句話的意義。
此次教學討論會邀請的都是國內外頂尖的教學專家,他們在一線教學崗位上都有數十年的經驗,并且將自己的經驗濃縮為理論,又在討論會上展開與大家共同商議在新的互聯網時代這些理論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感謝學校和教師發展中心提供了此次學習機會,我收獲良多。
PBL教學法,即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但傳統PBL教學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需要教師大量時間投入。丹麥奧爾堡大學的Kathrin Otrel-Cass博士將PBL教學法的重心放在考試上,以口試為主,抽簽取題。考試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發現不足,快速提高,多年來的經驗表明該方法的效果良好。在實際操作中,每個學生的口試時間為30分鐘,對于大班教學實施不易,但與對于我所帶領的程序設計競賽隊的二十名同學卻非常合適。花費10節課的時間即可完成對所有隊員的一次全面考察和針對每位同學的提高,每學期進行一次將大大有利于競賽成績的提高。
清華楊國華老師對討論法推崇備至,而且認為國內教師僅僅將討論法作為教授法的補充是觀念上的錯誤,楊老師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會學。”老師在課堂主要是引導,絕非灌輸,討論法應該貫徹始終,讓學生借助社交軟件盡情交流。教師應在課前充分準備,課上因勢利導拋出問題,讓學生自發自覺的進行深度學習。
個人認為可以首先在專業課的緒論部分上展開一種基于移動終端軟件的討論法教學,意旨是老師能夠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專業的認識逐漸引導到專業課程的理論框架中。討論課可以使用的軟件平臺包括騰訊公司開發的“微信”,它能以面對面的建群方式快速實現100人以內的討論組建立;也可以使用由阿里巴巴公司開發的內部通信App“釘釘”。在實現實名討論的功能上,還可以在教室50米范圍內進行GPS定位點名和預習復習資料的發放。
總之,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教學時間的投入,教學態度的端正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核稿:徐永建 編輯:杜楊 學生編輯:譚靜 吳夢佳)